曾经辉煌如今迷失 日本彩电企业沉浮录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日本彩电企业亏损的消息不断袭来。索尼预测截至2012年3月的当前的财年净亏损将会达到2200亿日元(约合29亿美元,182亿人民币);夏普作为日本最大的液晶电视厂商,在百年之际预计将在截至3月31日的财年内净亏损2900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这也是夏普自1912年以来创下的最大的亏损;松下2月初预测将在2011财年(截至2012年3月底)实现净亏损7800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该数额不仅是此前预期值的两倍,还是公司以及日本制造业企业史上最严重的年度亏损;曾经的日本彩电劲旅东芝、日立和三洋,在中国彩电市场也正在逐步失去影响力。

  2011年,对于日本彩电产业甚至是消费电子产业来说,不亚于爆发了一场9级地震。

·日本彩电企业困境的背后

  面对2011年的全面亏损,日企们归纳了五点主要原因:日本地震/核辐射、泰国水灾、日元升值、全球性经济衰退以及竞争对手的夹击。

  首先,很多人认为地震是一个“偶然因素”,不会长期影响到日企的发展,情况真是如此吗?其实不是。日本这个国家,资源极其匮乏,所以注定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利润换取资源。随着全球化深入,日本本土人力成本太高,又必须走出去,导致产业链的很多环节搬迁到海外,留给国内的就业机会主要保留在高端产业链环节,此次地震涉及到的也主要是一些“高端制造”环节。


地震对日本消费电子的影响很大

  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高端制造”环节大多数也是可以迁往国外的,只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持就业率,强行要求各个企业留下的,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反过来,政府只能不断给企业输血,以弥补这种高成本,日本政府负债率高居G8之首,这种输血是无奈之举。这堵墙是政府靠着高成本筑起来的,是反市场的,导致日本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这种僵尸企业正在从公用事业扩散到电子行业,这是一堵难解的“国内政治墙”。


日元升值无疑对日企造成了冲击

  其次,日元升值无疑对日企造成了冲击,但是很多人对这种冲击也存在着诸多误解。因为日本的很多企业都在海外办厂,在海外销售,这些地区的收入和日元升值的关系不大,主要受到影响的是日本本土。问题是,日本的很多产业链也是“两头在外”的,即进口原材料,然后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元采取贬值策略,固然可以在出口上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同时日元购买力下降,进口成本也大幅提升——两相抵消之后,贬值的效益恐怕并不明显。况且,日元人为贬值,受到美国的极大约束,这是一堵“国际政治墙”。

  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可能更为本质。比如,一家苹果几乎抢占了小半日本数码相机市场的空间,一家三星几乎对抗了日本所有的液晶面板企业……甚至,索尼、日立等都要找三星代工,这些问题的背后,主要是因为日企在技术创新领域明显跟不上了。在软件和原始创新方面落后美国企业,在制造环节和营销能力上不如韩国企业。这是一堵“高端市场创新墙”,最近20年来,日本企业错过了软件革命、互联网革命,在新一代的LED、半导体等原本占据优势的领域也未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