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晚,《我是歌手》总决赛完美收官。从音乐的角度,笔者更喜欢周晓鸥和谭维维演绎的民歌+摇滚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以及彭佳慧和顺子将《酒干倘卖无》与《一无所有》无缝混搭的和声。但这些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在此谈谈行业方面的几点感想。
1、传统电视仍具独特优势
在网络视频、OTT、SNS等新媒体形态快速发展之际,众多专业人士及媒体纷纷预言传统电视即将消亡,甚至频道即将消失。
但从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优秀节目引起的巨大反响来看,传统电视仍具一些独特的优势。其目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水准的专业制作能力,业内人士称之为电视的“大片模式”。视频网站虽然纷纷推出自制剧和自制栏目,但要想赶超电视台的制作水平,尚需一段时间。
二是品牌及传播影响力,虽然新媒体在受众及观看时长方面日益呈现赶超传统电视之势,但电视频道的品牌及传播的影响力目前仍胜一筹,试想一下,某个大腕若同时收到湖南台和优酷的邀约,在时间冲突之下选择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即便视频网站出价更高,其自制节目/栏目的影响力,至少目前还没有超过电视。有线电视接入电视大屏幕超过两亿户的渗透率,是其传播及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第三,我觉得也是最核心的优势,是传统电视固定播出时间带来的规模性集体体验,以及程序感和仪式感。
说传统电视仍具独特优势,并非否定新媒体的发展,更不希望广电人由此躺在传统电视的温床上等死。前面说的三点优势,前两点都只是阶段性的优势,制作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媒体不断的壮大,难免斗转星移。但对于第三点,将是传统电视持续的、核心的优势。固定播出时间,一直被新媒体所诟病,理由是这种播出形式束缚了观众的时间,似乎只有点播、时移,让用户随时随地观看任何内容才是王道。但就像一个硬币总有正反面一样,固定播出时间,同时也是传统电视最大的优势。我们想想,像球赛的直播,只有固定播出时间才具有最大化价值,当然这个可以算是特例。对于《我是歌手》来说,观众在三个月里的期待感,播出前的剧透、播出后的吐槽,播出期间规模性的集体微博吐槽,都与它固定在每个周五晚上播出有关。
从人的生活状态而言,朝九晚五上下班,周末休息,这种规律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传统电视固定时间播出某档节目,对于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是相符合的。
优秀的节目加上固定时间播出的特点,带来规模性眼球的集中,因此带来巨大的广告收益,因此才有持续的资金支撑着节目不断优化,这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我是歌手》总决赛一夜吸金5000万,有它必然的道理。
当然,《我是歌手》的火爆,与互联网的传播、社交网络的热议密不可分。但是,这些都只是层层涟漪而已,而传统电视才是激起这些涟漪的那块石头。互联网符合长尾理论,而传统电视,优势在于“短尾”。
对于传统电视的能量,湖南卫视的另一档节目《天天向上》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唱吧、大众点评、非常准、墨迹天气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团队作为嘉宾上了这个节目之后,节目播出当天晚间至第二天,上了节目的五款App占据 iPhone免费榜前六。唱吧CEO陈华当日晚间在微博上说“服务器瞬间挂了”,飞常准也遭遇流量突增导致的服务异常。
简单用一句话小结:固定播出时间是传统电视最大的优势,另外,尽管遭到众多精英和意见领袖的诟病,但不可否认传统电视媒体在公信力方面仍然具备优势。但必须深刻认识的是,并非所有节目类型都因为固定播出时间而具备优势,除了体育直播,除了《我是歌手》、《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这些代入感很强的栏目之外,互联网、SNS、视频网站在新闻的快捷方面具备绝对的优势,作为传统电视广告主要载体的电视剧,视频网站上线的速度已养成了观众网上“追剧”的习惯。
因此,一方面传统电视无需妄自菲薄,它依然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传统电视也必须拥抱互联网,长尾虽然比较细,但加起来的价值不输甚至会超过短尾。
2、《我是歌手》的新媒体探索
《我是歌手》在拥抱互联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视频网站进行直播、点播的合作,这已经属于所谓“台网联动”的老套路了,授权醋溜在腾讯空间开发《我是歌手》的APP应用,也不算是一个特别新鲜的事情,而与万达院线合作,将《我是歌手》的总决赛在电影院里进行直播,且以此拉动湖南卫视的手机客户端“呼啦”的下载与互动,则是一个值得为之叫好的举措。
其实,进行《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的仅有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长沙等11个城市的12家影院,在影院里观看直播的观众也不过3600人左右,这些观众通过“呼啦”抢票免费观看。但“在电影院里看电视”这样的创意,得到了媒体的广泛传播。简单算算成本,4小时按两场电影算每个观众不过百十来块钱,即便加上给原来排片的片方的赔偿、卫星高清信号的传输,以及现场的JBL音箱有可能专门进行配置的费用,总费用百十来万也差不多了。有媒体报道称,湖南台为这12个影院4小时的包场花了500万,即便这个价钱是真实情况,这个事件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实在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更划算的是,这三千多张门票带来了“呼啦”客户端的巨大下载量,湖南卫视总编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的影院直播事件中,他们将参与的三大主体——电视台、院线、手机客户端紧密连结,在模式上就形成了电视屏幕、影院屏幕和手机屏幕的三屏联动。观众在电视上观看湖南卫视的节目时,用手机通过呼啦扫瞄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完成在线任务,获得呼啦徽章后兑换到所在城市影院的电子观影券;之后凭借手机中的电子券就可到影院领取纸质电影票,进入电影院观看直播。
湖南卫视通过电视上打出二维码,手机客户端扫描获得电子券,是一种打通线上线下的O2O模式。据湖南卫视总编室有关负责人透露,“呼啦”下一步还有可能与第三方在线支付打通,届时用户可以凭积分购买或兑换商品;同时,还可以在节目冠名商产品的包装上印上“呼啦”的二维码,用户扫描后可以进行节目的报名、讨论交流等,这样将从线下引导再返回到线上,从而实现O2O闭环。
湖南卫视称,“呼啦”的用户已有300多万,《我是歌手》播出过程中的投票一度达到十万的规模。笔者也下载了该应用并进行了体验,湖南卫视的多个栏目均在其中开展互动活动,但截至发稿前,其用户量最大的“公会”《快乐大本营》的“快乐”俱乐部,也不过18万多人,就笔者个人的体验来说,其用户粘性也还一般。
中广互联旗下研究机构中广研究认为,传统电视拥抱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与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合作,而是拥抱互联网业态,即让自己互联网化,简单与别人合作长期来看属于与狼共舞。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是歌手》的影院直播,以推动自有客户端为核心目的,提升了自己的互联网元素与能力,推动让观众变成用户,其战略方向非常清晰,值得赞赏。
然而,《我是歌手》的影院直播,其核心其实是“呼啦”的一次推广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事件营销,但还谈不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不是采取免费抢票,而是付费观看,市场接受程度如何,还有待今后的探路者验证。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的多屏互动,是否能催生精准广告、关联购物等新的商业模式,笔者并不乐观,请看下一节的分析。
3、真正的台网联动是唯一出路
近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出手机客户端、播出时打出二维码进行互动,反映出传统电视拥抱互联网已经开始上路,独立第三方的社交电视应用立马显得弱爆了。
传统电视的问题,在于只有观众,而没有形成用户。电视台不知道用户都是谁,以前只有冷冰冰的收视率数字作为广告的支撑,最多通过短信形成一些互动。这在所谓的“大数据”运营面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广播方式的电视频道,虽然有前述固定时间播出的特点作为优势,但缺乏互动性是一个致命的短板。比如《我是歌手》每场比赛的名次,只能靠500名现场观众的投票,总决赛每位歌手的成绩只有比例而没有具体票数,最后的结果也遭到众多网民的质疑。投票过程及透明度,实际上是比赛类节目最具看点的一个部分,可惜因为电视台缺乏技术手段而不得不留下巨大的缺憾。
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似乎今后可以弥补互动性不足的问题。或许下一季的《我是歌手》可以通过“呼啦”实现实时的投票,并将电视观众的投票数进行实时的统计,加权计入到总票数之中来决定最终的名次。但是,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客户端的下载量、用户操控的方便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便一档栏目解决了互动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让每档栏目都具备这样的参与度和互动率?甚至是否能够通过第二屏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节目内容以及用户行为的分析,催生精准广告、关联购物等新的商业模式?笔者并不看好。
对于一个电视频道而言,特色栏目、优秀主持人带来的观众的忠诚度,虽然可能比电商略好一些,但毕竟就像网购者因价格因素而在各大电商网站之间游走一样,电视观众也不可能只锁定几个频道,各电视台的手机客户端用户和互动率必然遭遇不断的分流,这还不算移动互联网上的其他应用。因此,跨台的手机客户端应用整合具有明显的需求,但各大卫视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又使得他们基本不可能自发联手推出一个统一的客户端,这就使得电视用户无法像使用微博那样天天打开一个固定的应用来刷。缺乏充分的粘性,也就没有持续性的大规模在线用户,也就失去了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
最好的产品,往往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才是最智能的。最好的商业模式,往往也是最简单的,利用最为现成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佳路径。
对于传统电视而言,有线电视网络是其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如果说,整个电视行业每年千亿元的广告收入,其价值的百分之七、八十是由有线网络的传播带来的,这种说法也不算过分,由此,每年全国有线收取几十亿的所谓“落地费”,如果理解为“广告传输费”的话,也算是一个合理的交易关系。但是,自从网台分离之后,各地台网关系日趋割裂,因IPTV的发展更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导向,台网双方渐行渐远。
在所谓的“三网融合”面前,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有线网,甚至包括电信网,其实最大的“敌人”是互联网,是宽带化之下无需自行建设物理网络的OTT们。电视台要想生存甚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将观众变成用户,加强互动性,通过持续性、规模化的用户互动,实现大数据运营,是一个必由之路。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已经日益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有线网目前又是电视频道传播的最主要渠道。同时,有线网络面临直播星、地面以及网络视频、IPTV、OTT TV系统内外的双重竞争,自身制作内容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台网双方相互对于对方需求的满足,其实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电视台、有线网联起手来进行台网联动,通过很快将全面普及的高清互动机顶盒,以及下一步机顶盒的智能化,实现针对广播式频道的“直播互动”,才是真正的台网联动。如果《我是歌手》能够让全国的用户通过遥控器可以直接进行投票,从而实时决定歌手的名次,将使这个节目火爆到极点,这远不是目前电视台与互联网简单的所谓“台网联动”所能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机顶盒与电视机无缝对接的特征,解决了智能手机普及率、客户端下载量及互动率的种种问题,解决了不同电视台提供不同客户端的用户分流问题,解决了用户互动操作复杂性的门槛问题(当然,这需要机顶盒的智能化),这样的话,所有观众的注意力全都在机顶盒上得以汇聚,辅以用户数据、收视行为分析、节目内容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再将有线网与互联网内容资源有机打通,将电视大屏幕与手机、电脑、Pad多终端跨网跨屏打通,所谓的精准广告、关联购物、社交电视等新的商业模式必将诞生,电视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资源的嫁接必将催生全新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欧洲,之所以能够推动广播宽带混合电视(HbbTV)的发展,实现广播内容与宽带数据之间的关联应用,与欧洲以卫星电视及地面电视为主,它们基本都是台网一体有关。
或许,这就是电视的未来。然而,从今天到未来,每一步该如何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