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壹周刊:海尔冰箱主导IEC标准制定

新标准的诞生总是需要推翻现有的习惯和模式,而这对于安于现状的企业来说无疑将引发强烈的阵痛。但是能熬过阵痛就能获得新生,时至今日,海尔冰箱再次将传统模式推上了颠覆的边缘。12月15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冰箱保鲜国际标准立项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通过了以海尔为主导的国际首个IEC冰箱保鲜标准立项,这个标准也将把冰箱行业保鲜技术创新推向更高的高度。

一、海尔冰箱主导IEC标准制定 或给同行带来阵痛

  与海尔冰箱创业之初“砸冰箱事件”的道理相同,海尔此次主导国际保鲜标准的制定,就是要推翻现有冰箱行业中产品保鲜效果参差不齐、用户权益难保障的现状。同时,在国际保鲜标准的带动下,也将引发国际冰箱行业的技术革新,提升用户体验。

  据了解,海尔冰箱早在2013年11月起就提出建立电冰箱保鲜国际标准的建议。通过近两年的筹划和论证,于今年IEC年会上正式牵头提案设立电冰箱保鲜标准,并组建了多方权威科学家组成的WG4研究工作组。

  在北京发布会上,包括IEC、德国VDE、美国UL、法国BVQI、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权威机构一起,发布了海尔冰箱主导的标准立项。随后工作组将以海尔冰箱行业首创的干湿分储核心技术为技术支撑,通过实验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国际首个冰箱保鲜标准。

  据权威专家分析称,一旦由海尔所主导的IEC国际冰箱保鲜标准正式发布后,消费者会挑选更能满足自身健康饮食需求的产品,现有市场上很多无法达到国际保鲜标准的冰箱品牌和产品将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个淘汰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市场中优胜劣汰和用户需求主导市场的铁则。

编辑点评本次由海尔主导的国际保鲜标准制定工作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国际上首个由中国家电行业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国家电行业在国际标准上零的突破,同时标志着海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而掌握了国际冰箱保鲜规则的话语权。

二、产能过剩困扰中国家电业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近年来,家电业转型升级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处在快速变革和发展中的中国家电产业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压力。诸多问题当中,产能过剩一直是最近几年家电业挥之不去的梦魇。

家电行业陷入低增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家用视听行业低速增长,销售产值同比增长4.4%,低于1-9月0.4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而据奥维咨询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1.01亿台,其中中国生产了6500万台,占比64%,但实际上中国的彩电生产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80%。

  奥维咨询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家电产能并没有优胜劣汰,而是在粗放扩张的状态,由于产能的过剩造成了产品的过剩。“根据数据监测,今年上半年低效的机型数量占据所有机型的60%以上。”董敏说。

  不仅是黑电,白电市场同样不容乐观。以空调市场为例,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2015冷年(即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全国空调行销量4046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40%,销售额同比减少10.5%。自2013年以来,行业首度陷入负增长态势。随着市场增幅明显放缓、淡旺季差缩小,企业“以价换量”策略收效甚微,继续向渠道大量压库,导致渠道库存高居不下。

  另据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商同花顺统计,截至今年9月,家用电器行业公布财报的62家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23家,除此之外,净利润增速放缓的有34家。

  销售规模达上万亿元的中国家电业,如今正在低速增长的怪圈中挣扎。

  如何走出泥潭

  当前家电行业正处于经济衰退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双重影响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在衰退,并且此次经济衰退的规模较大、程度更深,抑制了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放大了消费者的话语权,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这两个因素都导致消费需求巨变,企业如果不能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就会陷入困局。

  新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而今年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提出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明确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上,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用自身的实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编辑点评:在低谷中更能考验一个企业的成长,随着中国家电企业产能过剩的隐忧付出水面,必然促使行业内企业及时转变战略,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而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