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差到安徽滁州,引发了笔者“复习”《醉翁亭记》的兴趣。
欧阳修,一代名家。寥寥数百字的《醉翁亭记》,就让滁州的琅王牙山闻名千年。欧阳修的功绩,对于我们这群“以文字为生”的人而言,真是高山仰止。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
但到了滁州,却有了让我想象他当时的生活状态的环境和气氛。遥想当年,他贬谪滁州之初,不问仕途,每日呼朋引伴,寄情山水,朝往暮归,不醉不回,不知当时的欧阳夫人天天守着如此“颓废”的老公,作何感想。如果欧阳修生活在现在,像他这样一个仕途受挫、不务正业却还自视清高、满嘴“之乎者也”的醉鬼,不知又有几个女子愿意嫁给他?
很戏剧化——看一个人,角度不同,结论也如此不同。
同理,现在摆在家电企业面前的课题,就是如何看经济危机。值此岁末年初之际,采访企业时都会问及2009年的计划。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企业高管的回答都是:“情况太复杂,2009年的计划有些‘难产’。”
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呢?一个月前,我曾采访到某跨国家电企业的中国区高管,问及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之时,这位高管回答说:“从经济危机的角度来看,我们与中国企业有很大不同。中国企业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运行了30年,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而我们是一个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企业,我们经历过经济发展的高潮期,更经历过低潮期,我们知道处于经济发展低潮期该怎么做。就拿品牌宣传来说,我们不会减弱品牌宣传的力度。因为,低潮之后必定是高潮,所以低潮期是品牌积累时期,是厚积薄发的‘厚积’阶段,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阶段的品牌宣传更为重要。”短短的一段话,却角度清晰、立场鲜明。在经济危机中,这家企业找出了自己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和优势,确立了企业的实施计划。
无独有偶,我还了解到,另外一家在中国运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的跨国企业,正在向总部申请专款以加大在中国的宣传力度。“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的品牌宣传都会减弱,我们只需稍稍重视一下,也许就会达到‘小投入、大产出’的效果。”一位供职于这家企业的员工这样说。
当然,品牌宣传只是企业运营的一个侧面。面对经济危机,企业需要调整和需要坚持的都有很多层面,这不是像我这样的“局外人”可以理解和想象的,但从中折射出来的却是普遍真理。
最近也时常听业内人说:“危机危机,就是有危(险)又有机(会)。”话总是没错的,但是,如何归避危险并抓住机会?却再也听不到下文。
实际上,这其中并无玄妙可言——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对于经济危机而言,找准定位、找准角度,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