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分析日企没落的原因,并非在中国的表现有多么的差强人意,而是最致命的需求端出了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占日企最主要的订单市场不需要这么多的产品了,然后从需求端蔓延到资金端直到利润端,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是不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产品出了大问题?是不是日本企业从技术上不领先了?是不是日企产品不符合全球消费者需求了?
以上答案我们仔细揣摩,大致应该都说“NO”。
在市场繁荣却供应更繁荣时代,我们可以说在一番生死搏杀中“剩者”为王,但现在这样的好时机却未必会出现了。
首先,在非常时期,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谨慎,虽然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对已然发起的价格大战买单,但价格需求的同时无不关注性价比,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一味便宜很快就会被市场唾弃;
其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乃自古名言,为了生存,日企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如果在价格上痛下重手(实际国际巨头已经开始这样的行动),能否经得住这样的价格冲击中国企业也要扪心自问实力如何;
第三,在库存高悬,消费需求大幅下滑,产品供给源源不断的情况下,价格战将是这两年最为常见的一幕。众所周知,价格战对所有参战企业来说都不是赢家,宝贵如金子一般的利润将如同失血一样,将战场上的“惨胜者”折磨得体力全无,而没有多少体力的人又怎能支撑更长时间的寒冬;
第四,大多数日企已经经过多次危机的考验,整个日本也是在危机当中一次次走向世界强国,靠的是经验,也是手段(包括大幅裁员等为更难熬的日子做准备),这些手段包括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可以保证日企在战争末尾随时发起再次成功的冲锋,如果到时候剩下的属于老弱病残,即使侥幸活命剩下,又有什么意义;
第五,我们看到日企在困难时期真正的共进共退,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抱团取暖(包括松下接受三洋,日立将等离子业务逐步转交松下),这也是将来能够顺利度过危机的真正武器。反观中方企业,成长这么大多年来,几乎所有联盟无不无疾而终,见利忘义的行为不仅不受谴责,反而成为培养企业“狼性”精神的一面旗帜(谁让对手这么傻),其实团队精神近乎为零,只能说是一群谁也不相信对方的狐狸,这也是真正的狼最想看到的。
深刻分析一下,发现高兴原来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