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资格审核风波 劝退背后有隐情?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截止24日报名结束,今年考生热情也相对高涨,国考最后一日最热职位3000人抢。同时考生的资格审核也在进行中。近日,不少考生遇上这样的“怪事”:在报考职位后接到了“劝退”的电话。打电话的系此次国考的审核人员,他们认为,部分考生的经历不具有竞争力,劝考生换报其他职位。

如此“劝退”或许是一种善意

    如果站在考生立场来看,一名素不相识的国考审核人员,在竞争激烈的国考中,能够在百忙之中确保你国考中取得最后胜利而给你一些“正确”的建议。这样的行为也足以让你心头一热,热泪盈眶了。站在这个角度上,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国考审核人员一次善意的提醒。可是疑问也接踵而来。

“劝退”是考试人性化还是另有隐情

    如果此次的“劝退”是从考生的利益以及整个国考流程的角度来来考虑的,那这就是国考的进步,也给国考戴上人性化的光环。但对于这次“劝退行为”,不少人也还是疑窦从生。

    有考生表示,接到国考审核人员电话,委婉的告诉他,他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不具竞争力。那什么样的工作经历才具备竞争力呢?

    首先,国考是面向社会大众招考的,如果说要在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又或者是在事业单位等等工作的才具备竞争力,才有资格报考他所想要的职位的话,试问,难道有每个人都具备有在公家单位或者名气大的公司上面的经历吗?再者,国考报名也是有条件的,所有能报名的人已经经过一轮学历、经历等等的条件筛选,他们完全符合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具备竞争力的。最后,如果这次善意的“劝退”是为了报考阶段的严格把关,是为了提高后期面试效率,那为什么不把“经历竞争力”这项也加进国考报名条件之中呢?这不是无形之中省去了国考审核人员对个个考生“劝退”的麻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报考阶段把了关,更少了“不具竞争力”的考生当炮灰。

    而在此次事件中,有考生向审核人员表示自己实在没得换职位了,电话一挂,审核也通过了。还有考生直接表示自己不换职位,得到的是审核人员“自己衡量”的回答。而由此可以看出,就算不听审核人员的“劝解”依然可以通过审核。这不由得让人再次产生疑问:既然能通过审核,何必再去提醒考生?这样的行为反而干扰了考生对考试的情绪,并且审核人员一句“自己衡量”也颇有不情愿的心情,如果单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这样的为考生着想,为考生不听自己劝解产生不爽的心情是不是也表现的超越了人之常情。

    从以上分析来看,有人认为所谓“劝退”实际上是为内定人选“清道”也并非没有道理。所谓的“劝退”表现得漏洞百出,值得怀疑。但是 “劝退”背后是不是真有隐情,还有待考生们以及社会大众去监督。
“人性化劝退”莫为“暗箱操作”插上翅膀

    历届国考不乏有为考试胜利机关算尽的人。而有些时候,考生的强大背景也为这样的行为提供“多方面”帮助。由于这样的国考“传统”由来已久,再“温馨”的“劝退”提示被理想成“暗箱操作”也是情有可原。

    近期又有网贴称,副县长之子公务员面试成绩全县历史最高,这样心寒的例子已多不胜数。

    而不管“劝退”的真相是如何,相信大家所希望的是此次“劝退”事件只是一种人情的往来,将之发扬光大或许可以给考试增添人情味,莫不是给“暗箱操作”打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