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在这依然还只是一个传言,虽然关于补贴的传言变得越来有血有肉有模有板。当前的这个时间段,是产业政策新旧交替的敏感期,在没有主管部门明确的方案出台之前,任何的政策风向都可以被打上传言的烙印。
只是,就目前的市场趋势和市场环境而言,我们倒真的希望这种传言能成为现实。而且,结合眼下的客观经济因素来看,似乎这种传言真的在向现实迈进,仿佛与我们产业内的各个厂商隔得并不遥远。
市场走出低谷需要外部推力
国内空调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亟需产业政策这种外部推力来走出当前低迷的格局,三年半之前家电产业遭遇 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处境都要比现在好。一方面,当时的市场机会要比眼下更为丰富,外部条件也更为优越;另外一个方面,目前各个场上所承受的成本压力要比当时高得多。
从当下的市场走势来看,仅仅是依靠市场自身资源调配的功能而使其走出低谷,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厂商在高成本和低迷需求的双重压力下,难免会出现市场退出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一年内市场出现的疲软格局,也与之前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大面积的推行甚至是过度利用有关,三大产业政策直接刺激市场消费推动企业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市场、企业和产业都或轻或重地换上了产业政策依赖。节能惠民、以旧换新虽然已经终止了执行,家电下乡也在有步骤的退出,但是这些产业政策的影响力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出现了产业政策推出之后的后遗症。
这种后遗症不能仅依靠企业来自行解决和买单
最为关键的是,当前市场困局的症结在于新出需求的弱化,同时在各种成本的居高不下作用下,企业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资源去全面主动地刺激市场。于是整个市场和产业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个小型的恶性循环,市场疲软、成本难降,企业降低市场费用,市场更加疲软。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外部力量来打破这种循环,产业政策就是这种外部力量的集中体现。而且,产业政策的再度推出,可以极大地提振厂商的信心。现在,整个产业最缺的就是信心和安全感。
新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
既然有传言出现,那么除了能反应企业的心声之外,也反映了绝大部分场上的呼吁、共识和判断。
相比于半年之前,节能补贴类政策出台所具备条件更为充分,一方面,宏观经济层面紧缩性的口子已经在逐渐宽松,过去的三个月内,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连续两次下调,据公开的报道称,今年的货币政策会向宽松的层面进一步递进,存款准备金率会进一步下调,显而易见,央行已在逐步释放流动性。另外一个方面,国内空调市场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变频空调不仅已经成为了国内市场的主流,而且也已经向三四级市场快速普及,除了家电下乡之外,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全面性的补贴政策,仅在上海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补贴政策。变频空调的快速普及,厂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从近期内销市场的产品竞争总是趋势来看,围绕着变频产品的节能化和环保化将是中长期之内的主导方向。这为有针对性的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便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之前针对定速产品的节能补贴、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在助推整个空调产业节能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的同时,也为新的节能补贴政策出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上海变频补贴方案的执行,为类似全国性的补贴方案提供了示范。
节能化补贴可以作为一种长期政策加以推行
针对定速空调的节能惠民政策,以及以旧换新执行了两年便宣告终止,家电下乡在去年年底也收缩了惠及的范围。从当时三大产业政策出台的背景来看,有着一定的短期目的,主要是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在空调这一高能耗产品上的落实,随着“十二五”窗口的开启和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上一经济发展阶段内产业政策的落幕似乎也就在所难免。
但是,从空调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你,节能化、环保化、智能化是永恒不变的方向,空调产品是居民日常用电中能耗最大的一块产品,针对类似产品的节能补贴应该作为一种长期国策加以推行。这种政策行为在国外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介绍,日本就曾长期实施补贴方案,即便是在去年市场旧的补贴政策到期之后,相关主管部门就已经开始研判新的激励及补贴方案。相对而言,我国的节能化和环保化水平并不十分突出,在这方面,主管部门可以给出更多的政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节能化和环保化水平上的提升速度要比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的速度快出很多。比如,变频空调的能效标准是在2007年度末才推出,而之前变频空调在中国市场已经销售了十多年。再比如,格力、美的、美芝压缩机在R290新冷媒的应用上已经有了切实的表现,就连联合国相关组织都在中国给予了资金支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然没有任何配套的政策。
我国空调及上游部件企业,在节能、环保技术上的研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使我国节能化、环保化进程有再次的大跨度提升,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况且,新的节能补贴政策如果制定及执行很好,不仅能帮助结局啊眼前企业发展的困境,而且可以让企业腾出更多的经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纯粹的市场导向对资源调配的过程及效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市场自身陷入困局之后,就更需要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帮助产业和企业。
当然我们的产业政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避免再次出现节能惠民执行过程中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