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染行业共商对策 依靠技术规范经营

    本报连续报道了洗涤行业乱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系列报道收到了多家洗涤企业和不少消费者的回应。

    昨天一大早,上海洗染行业协会主要会员单位的老总们聚集在上海景禧衣洁坊洗涤公司,并邀请闵行区政府相关领导出席这次聚会。“行业乱象亟待整治!”“洗染业必须突破怪圈!”洗染行业协会戴杰会长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推广业内企业的规范做法来呼唤行业自律,同时,也期待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卫生被服洗涤仍存诸多问题

    “目前,卫生被服洗涤和护理行业仍然存在并面临诸多问题,”某洗涤企业老总告诉记者,“首先,个别医院反复使用破损被服,而医用被芯也缺乏专门的洗涤设备来清洗。”这位老总还透露,他们曾到一家医院的病房中采样,结果从被芯四角取出的样本在送检后,均发现菌群超标。“在发达国家,被芯洗涤有专门设备,这一块在我国还是空白。”

    其次,卫生被服多以棉织品制成,棉纤维含有纤维素、糖、蛋白质和脂肪,可能变成细菌集聚和繁殖的温床,棉质被服不耐工业洗涤,容易破损,棉纤维掉落,可能影响手术室的洁净度。

    此外,医院卫生被服常常借助人工清点数量,清点过程中衣物或被堆在地上,或经工人双手触摸,同样会造成污染。个别医院的管理漏洞也会影响洗涤质量,几位洗染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洗衣机里曾经发现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从破碎的手术刀片,到婴儿脐带,“甚至还有更恶心的”。

    “洗涤质量控制也是个问题,业内现在还没有针对医用纺织品洗涤的专业配方,被服上的血污迹很难洗净。不规范企业压低成本、偷工减料,使用漂水和纯碱洗涤被服,会对被服造成很大的损伤。”

    想要“突围”必须依靠革新

    面对无良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洗涤行业的不少规范企业陷入了窘境,而上海景禧衣洁坊洗涤公司老总郑永祥认为,要想成功“突围”,必须要进行技术和管理革新。从2006年营业,到现在占据上海三级医院医用被服洗涤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景禧公司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我们靠的是良心经营和在客户中慢慢树立起来的口碑”。

    “当初筹建,我们就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郑永祥告诉记者,他们推出了“医用纺织品服务管理整体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新型的聚酯纤维纺织面料,取代传统的棉质面料,使用新材料的手术服可以抗微生物穿透,还能耐水洗涤120次;研发了专用高效灭菌洗涤剂,既能迅速洗掉血迹,又能有效灭除细菌;洗涤过程中,企业严格遵循专业的洗涤规范和消毒工艺流程,确保洗涤的纺织品达到《医源性衣物清洗消毒及其工作场所卫生要求》,干净被服则单独包装运输。“我们还运用射频技术,在纺织品内植入芯片,这样就解决了人工清点造成二次污染的难题。”郑永祥介绍。

    在医用被服洗涤中,菌落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标准是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设立的医疗用纺织品护理质量专业认证标准。”郑永祥透露,他们下一步将申请加入这一认证。在实现认证之前,公司每三个月会请疾控中心对洗涤好的被服进行测试,严格控制被服的菌落数。

    企业表示亟待社会支持

    采访中,洗涤企业的老总们纷纷表示,行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比如景禧,当初建设厂房地方不够,是闵行区政府提供的场地。”2011年,该公司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之一,获得了300万元的支持资金,为其技术革新助力不少。

    客户支持也是重要一环。“我带客户验厂,给他们看洗涤设备和流程。告诉他们劣质洗衣粉会严重伤害被服,消毒不全会造成院内感染……”一位老总对记者说,“好在,现在医院的负责人也渐渐对洗涤卫生的重要性有了更多认识,多数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招投标,已经不再单纯以低价作为标准了。”

    “从前很困惑,觉得规范经营没前途,”某洗涤企业老总说,“但是现在,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其实提高洗涤质量也能把企业办得更好。无序竞争、盲目杀价、破坏行业信誉,是杀鸡取卵的笨办法。”

    洗染行业戴杰会长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协会和媒体的呼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制定更详细的质量规范,为执法提供依据,并且加大力度打击无良企业,为正规企业营造更健康的发展空间。”

    新闻延伸

    沪上诞生完整“洗衣笼”

    在上海洗染业行业协会会长戴杰眼中,低价竞争和无良厂家已经对洗涤行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近日,沪上一些知名洗染企业花巨资引进国际一流的整条自动化洗涤设施,同时,一个国内领先的“租赁洗涤一体化”联盟也正悄悄酝酿成立。

    “市场上确实有很多企业只认价钱不管流程,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敢去洗涤工厂看一看。”作为洗染行业协会会长,戴杰对行业中的“价格战”和非法经营了然于心。据介绍,为了摆脱“价格战”的漩涡,部分洗涤龙头企业将希望寄托在技术革新上。在位于浦东张江的正章中央洗衣厂,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洗衣笼”——沪上首条完整的自动化洗涤设备。这是公司花巨资引进的国际一流设备,从洗涤、烘干、整烫到分拣、叠衣,完全是自动操作,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随时监控洗涤过程的质量,被市发改委认定为“上海洗涤绿色基地”。

    与传统洗涤方式相比,“洗衣笼”从原来的30人操作,减为8人操作;从原先1公斤衣物洗涤耗水30公斤降至8公斤。“洗衣笼”一天可洗涤20吨床单、被套、枕套、面巾、手巾、浴巾等酒店布草,从放入机器到最后熨烫整齐的出现只需一个小时,全程几乎无需手工触碰。不过,由于新技术的成本并不低,“洗衣笼”目前针对的客户主要是精品酒店。

    除了技术革新,新理念也让沪上的洗涤龙头企业有了一丝盼头。戴杰透露,在协会支持下,一个“租赁洗涤一体化”联盟正酝酿成立,“依靠推广这个新理念,我们有信心逐渐‘挤’走小作坊。”

    租赁洗涤,即由洗涤企业自行采购布草、被服,然后租赁给酒店、医院等等。这样一来,企业在洗涤这些衣被时,就是“自己给自己洗衣”,就会比较讲究洗涤的品质,舍不得用强碱性洗液或光亮剂去伤害被服。戴杰告诉记者,这样的模式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新加坡等起步较早,如今已很普及,并产生了循环效益。戴杰表示,目前这个模式还在探索阶段,希望未来能在上海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