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饕餮
凑个热闹,房产汽车也推出团购
每年的双十一,在光棍节的这个日子,却变得越来越热闹。天猫宣称,此次1111入围的商家已超过1万家,是去年的5倍左右,覆盖了服装、生活日用品、家居、家纺、3C数码等各行业,此次除了亲民品牌之外,Gucci、Armani、COACH等110家国际大牌居然也按捺不住,纷纷参与到这场网购饕餮中来。更让网友直呼“逆天”的是,就连房产、汽车这些大物件也推出团购。
双十一是天猫一个人的独角戏?未必,电商本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行业,就在今年8·15,国美苏宁库巴等还掀起了一轮让人瞠目的价格战,此次双十一,更多商家没闲着,新一轮的“集体骚动”又要开始了。
10月10日,京东就在微博上挂出“11月11日”光棍节的宣传单,宣传期早于这场“光棍营销”的创始机构天猫。网上纷纷断言,“今年的11月11日将是电商们的群战之日。”当当呢,这不,很多网友这两天也接到了当当的短信:“咱家店庆可不能让人觉着寒碜,图书音像全场先满减,减他个欲火焚身,再满返,返他个高潮迭起。反正就这几天,亏了赚了无所谓,就图个热闹。”
国美商城总经理韩德鹏也透露,为备战双十一,国美商城准备了超过百亿的货源,采购了超过10万台包销定制和特价机型。他表示,在十一期间,国美商城将有多种形式的优惠促销活动,包括价格直降、全场的满减、减后再返、现金红包等,而凡客也发布双十一促销战略:将从前两周的28款畅销单品中,选出最受欢迎的11款产品再次让利;最近“江南style”火吧?库巴立即推出了“库巴style”:百货满300返600,含200现金券,并称给予9天价保,自定单生成之日9天内,可在线申请价格保护,审核过后,差额以现金券的形式返还到账户……
网购新招
有的放矢,“抄号族”集体出现
这么多商家集体狂欢,的确让很多网友们欣喜若狂。加上今年的双十一正好是周末,大部分资深网购族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淘货。列购物清单、提前将看中的商品加入购物车,事先用好比价软件,“到时候看到哪家卖得实惠就买哪家”……
为了充分利用好商家的双十一促销,各地甚至出现了一个专业的“抄号族”:“我是个全职太太,经常会先去实体店看好所需物品价格,然后在网上买。现在已熟能生巧,积累了很多技巧。朋友都称我是专业的"抄号族",经常直接询问我一些商品的价格。”一位陈女士称:“为了双十一血拼,差不多已经抄了十来个商品的货号了。”不少中老年人也加入了抄号族,将在实体店看到的商品,让女儿网上代买,而自己的任务就是去抄商场的货号。
专业的抄号族只试不买,可苦了商家,不少无奈的商家除了采取盯人战术之外,开始想办法。商家把标牌卷了起来,并用钉书钉钉上或是用线绑上,这样消费者很难一下子看到货号。
业内分析
业绩炫目,电商“被迫”紧跟淘宝
今年的双十一,从天猫的“独舞”变成了“群舞”,商家真的对价格大战“乐此不疲”吗?昨日,正望咨询总裁吕伯望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双十一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天猫很好地创出这个节日,连续几年,创出了全年的营销最高峰,去年淘宝商城产生了50多个亿的销量,让人炫目。”吕伯望说,这个数字,无疑让其他电商平台不得不重视。那么今年的选择,就是跟,或者不跟。如果不跟,那么其他电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天的销售。“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因”,吕伯望说,因为很多商家为了备战双十一,准备期长达一个月甚至数月,如果他们不跟,那么商家将主要精力都投在天猫身上,无暇顾及其他平台,无疑其他平台损失的,就不是一天,而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销售”。
“因此对其他电商来说,不得不重视这个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跟”。他认为,其实其他电商骨子里也未必想要和天猫打价格战,毕竟各大平台的模式不同,如果自己的价格没有优势,就很难把消费者的目光“拉过来”。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消费者得到实惠是肯定的,而今后的双十一演变下去,很可能变成电商集体的“专用节日”。
网友建言
信任是金,别让消费者再受忽悠
8月中旬,由京东商城发起电商大战之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并初步认定京东等三家电商涉嫌价格欺诈。如今的双十一,不得不让很多消费者担忧,会不会再次遇到“忽悠”,电商行业公信力又一次遇到了考验。
目前网上已有消费者指出,正进行中的一些电商促销对部分商品明降暗涨。一位网友称,自己曾将一件价格为195元的物品放入购物车,而等到促销活动时,商品页面上此物品的标价却变为“市场价598元,促销价219元”,折后的价格较活动前还要高。
而今年10月刚参加一电商活动的戴先生,买了一台冰箱,并获赠600元现金券,本以为可以随意购买想要的物品,后来却发现,600元被拆分到N个品类,每个品类都要达到一定满额才能使用现金券,让他着实没了兴致,感觉“上当受骗”。他问,“这次双十一的促销能相信吗?”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电商身陷私自删除顾客订单、促销活动虚假折扣等丑闻,如今,关于网购的消费纠纷的投诉更是在日常消费维权案例中占比不小。有人说,这个双十一,也许是电商以实际行动扭转“信任危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