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过后冷思考:行业乱象谁来管?

  “11.11 上天猫就购了”这句话在狂轰滥炸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昨天正式上演,这场网商自造的狂欢节创造了多个历史之最,天猫商城一枝独秀,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1号店等销售数据也紧随其后一路高奏凯歌。与之相呼应,网民们纷纷鏖战双十一下单采购。在网商抱团取暖联合作战中,消费者从原来的商场血拼到现在的双十一网络狂欢,购物模式从实体到网络出现了爆发式的转变。

  然而,双十一购物狂欢,你真的赚到了吗?

  消费者在疯狂下单后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优惠,除了网络繁忙、严重堵塞、部分银行信用卡支付平台几近瘫痪等硬伤外,部分商品存在随意调价,无优惠甚至恶意抬高价格的情况。记者从慢慢买比价网上跟踪了解到,京东、亚马逊及苏宁这三大电商平台中家电产品,在此轮价格战中的优惠微乎其微。

  善于大打概念牌的阿里系极具想象力的创造了网购双十一活动,让众B2C垂直平台看到了如此促销模式有利可图也在今年来分一杯羹,和不久前国美商城、苏宁易购间的隔空喊话比价格的电商大战,让消费者体验到的是广告做的排山倒海,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价格与服务差强人意。在一次又一次被忽悠后,消费者还会继续买单吗?

  网购达人小吕在此次网购中花了近三千元,今天一早她就又去查看商品是否涨价,经过计算她一共省去了532元。她的网购心得就是多去比价网站比较,她说:“比价网站由于处在成长期比较重视口碑,对于产品的评价描述相对较客观,造假的可能性很低,一目了然的价格对比更有的放矢。与其盲目被各种营销口号忽悠,不如实实在在慢慢买。”

  业内人士华孟对记者表示,现在网络价格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还是像天猫一样属于自查,然而这种又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监管模式,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加之我国的相关部门对网络消费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亟待完善与网络消费行为相比有很大的滞后性,产生了很多消费隐患。